孙女和外孙女同年完婚,老人给孙女8千,给外孙
孙女和外孙女同年结婚,老人给孙女8千,给外孙女8百,这正常吗?
肯定有很多人看到这个事情后,会说老人偏心,明显就是不把外孙女当自家人。可能还会有人说,老人就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而我的想法,正好和这些人相反。
我觉得老人的做法挺正常的,没任何的问题。如果换作是我的话,可能给钱不会有这么大的悬殊,也绝对会偏向孙女的。
钱是老人的,他想怎么给就怎么给
那些说老人偏心的人,要先弄明白一件事情不管给的是8000块钱,还是给的800块钱。这钱都是老人自己的,老人对自己的钱财有100%的支配权。
五个手指头还有长短之分,老人对下面的子孙有所偏爱,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从这方面来说,因为钱是老人自己的,他想怎么给就怎么给。任何人,对他的做法,都没指责的权利。
外孙女也有爷爷奶奶,她觉得钱少,可以问自己的爷爷奶奶要
每一个孙女,都是别人的外孙女。
同样的,每一个外孙女,都是别人的孙女。
孙女考上大学,爷爷奶奶给了8000块钱。可能她的外公外婆,一分钱都没有给。我当初考上211高校的时候,都是爷爷奶奶这边亲戚给的红包。至于外公外婆那边,没一个人提及此事的。
外孙女考上大学,外公外婆能给800块钱,已经不少了。至于她要是觉得钱给的少,对比之下有些心里不平衡,那她完全可以找自己的爷爷奶奶要。
孙女和外孙女,对老人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别人家什么情况,我不了解。,我可以给大家说下自己家的情况。
我爷爷奶奶今年快90了,生活在农村里面。两个孙子、两个孙女,还有五个外孙女。
平日里他们花的钱,基本上都是我和堂弟、堂妹们给的。像我每年大概给两次钱,每次给2000块钱左右,堂弟家是做生意的,比我富裕。他给的更多,一年有六七千块钱。
两个堂妹,经济条件差一点,每年至少也要给个一两千块钱。
我爸妈、叔叔婶婶、姑姑姑父,每年也会给钱。他们给的钱,没有我和堂弟堂妹们给的多。
有一个堂妹就加在老家附近,她每年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老家度过。平日里照顾爷爷奶奶,全靠这个堂妹了。
至于那五个外孙女,每年过年的时候可能会来一次。为啥说可能?基本上没有一年全到齐过。她们也会给钱,不多,三五百而已。
大家看一下,这有区别没?
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之间,差别还是蛮大的。
我爷爷奶奶虽然人老了,他们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堂妹带老公第一次回老家过年,爷爷奶奶给堂妹夫包了1000块钱的红包,而表妹带老公过来,爷爷奶奶也就是象征性的给了300块钱红包。
不怪他们偏心,因为平日里孙女就是比外孙女好使。一直都是孙子、孙女们在照顾他们,在给他们钱花。他们心里面自然就会偏向我和堂弟、堂妹们。
孙女和外孙女都考上大学,老人给8000块钱是疼爱,给800块钱也是疼爱。人都有偏爱,对待子孙有差别,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没什么好奇怪的,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孙女和外孙女同年结婚,老人给孙女8000元,给外孙女800元。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是认为正常的,因为老人对儿孙往往都有偏爱的,而且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
我只有两个女儿,两个外孙女。其实一开始我们是想把大女儿留在家招上门女婿的,所以女儿结婚的新房都准备的,婚宴也办了好多桌,宴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女儿刚怀孕就住院保胎,都是***妈请假陪护,直至女儿出院接回我家坐月子,***妈才去上班,那时我病休在家照顾女儿和外孙女。接女儿和外孙女回家的打的费就花了当时我俩二个月工资。外孙女小时候全由我们带,在我家其间女婿和亲家没有承担一分钱。外孙女开始随母姓,后来改了随父姓。
小女儿出嫁以后来家住我要女婿写了租契並付一元租金给大外孙女,(那是形式罢了)因为当时家庭内部就决定把房子给外孙女了。小外孙女出生以后主要都是由她爷爷奶奶带领的。我们只在寒暑假负责带领和以后辅导。对两个外孙女确实有区别的。
每年给压岁钱我对两个外孙女全一样的。都比亲家多一倍以上。
两个外孙女结婚时我都准备给外孙女婿六万一千八百元见面礼的。结果大外孙女婿只拿了二千元其他不要,要我们自己用,我就为外孙女办了十多桌回门酒,也给外孙女和那个第四代买了点黄金首饰,这样也基本上全花掉了。反正都是高兴亊。现在给两个第四代的压岁钱也全是二千元。钱款是可以尽量一样的,就最好一样。
家中的两幢二层楼房全给了大外孙女,其中老楼即将翻建三层楼。只给了三间平房给小女儿,只是小女儿和外孙女她们若来老家都可以住楼房里的,毕竟以后楼房内有十个房间呢,無论怎么都绰绰有余的。这次也会将给小女儿的三间平房也全部装修一下。
我们的女儿和外孙女都很有孝心的,她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的,没有一点意见的。对农村的房子都無所谓,她们在城里都有大房子,两个外孙女婿老家也有好多房。
父母对子女确实很难真的“一碗水端平的”,那也没办法的,希望小辈们别去攀比。
老人做的符合情理、里外应该分清、这不是钱的问题、孩子们应该正确对待、你称呼她外孙女、她叫你外公、千年来不变的称呼、不能混淆、该怎样就怎样、必须拉一条分界线、你关心女儿是另一会事、给儿子买一套房、不会给女儿送一套吧!所以人就是如此、一步亲、两步远、什么都有里外规则、也不是偏向那方、外孙女也不孤单、她也有爷爷、回家后爷爷如此关心她、人人都如此、谁都不吃亏!
张大爷回到自己借住的小房子,看着屋里堆着的捡来的破烂,想起刚才女儿说的话,想起这些年自己的经历,禁不住老泪纵横。
张大爷今年79岁,身体不是很好,虽然没什么大的毛病,但小毛病不断,老伴走了七年了,这七年,他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
年轻的时候,张大爷是通过招工进厂当的工人,当工人10年后,分到了一处市区边上的平房,算是把家搬到了市里。
搬家的时候,他老父亲还在世,说你既然从村子搬出去了,借这个机会,我也把家分了吧,当时,他们家的老宅子给了张大爷的弟弟,张大爷分得了2000块钱,那年是1986年。
张大爷有一儿一女,姐弟俩学习还不错,姐姐张玉华初中毕业考上了中专,读的是财贸学校,学制四年,毕业分到市里一家工厂当会计。
弟弟张旭峰比姐姐差了一些,考的是当地的钢厂技校,学习两年后毕业,直接进了钢厂当工人,钢厂可比张大爷他们厂大的多。
所以那时候的张大爷是很开心的,俩孩子都有正式的工作,比起他们村子里其他人家,比如他弟弟一家,他们家算是相当不错了。
当时的张大爷走路都带着风,尤其是回到村里的时候,说话的嗓门很大。
儿女参加工作了,接下来就开始张罗婚姻大事,不过情况有些出乎张大爷的意料,没用他操心,姐弟俩没用人介绍,都自己找的对象。
张玉华的对象是她中专的同学,在一家工厂当会计,人很沉稳,外表也不错,不过张大爷不太满意的是,小伙子家是农村的,家里条件很不好。
不过女儿自己愿意,张大爷和老伴跟女儿说了几次,看到没效 果后,也没过多干涉。
张玉华结婚的时候,基本什么都没有,他们俩刚毕业没几年,不可能分到房子,老公的家里又买不起,婚房是租的一个单室,而且是8楼,没有电梯,但房 租便宜。
张玉华老公家里基本拿不出什么钱,张大爷这边基本没多少陪嫁,按他的说法,不要彩礼已经算是很对得起了。
好在他们俩都有工作,收入虽然不算高,但胜在稳定,日子过的也算安稳,而且也很温馨。
毕竟俩会计一起生活,共同语言太多了……
而且,都会算账,家里的收支记的是清清楚楚,一分钱都不带错的。
张玉华结婚两年后,女儿出生了,外表取了父母的优点,十分漂亮可爱,而且从小就很聪明,夫妻俩宝贝的不得了。
张旭峰的对象同样是他的技校同学,家是市里的,同样是工人家庭,长得还不错,只是说话稍微有些刻薄。
张旭峰结婚,花光了张大爷的所有积蓄,还向他弟弟借了3万,因为张大爷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63平的双室,虽然当时价很低,但张大爷积蓄也不多。
而雪上加霜的是,儿子结婚不到三年,张大爷他们厂子关门了,工人都自谋出路,50多岁的张大爷很茫然,他会的那点技术,在外面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活,想赚钱,只能去当力工。
为了生活,为了还债,张大爷和其他人一样,每天都拿着个力工的牌子,在劳务市场那蹲着,等待别人来雇 佣,每天好的时候能收入一两百块,不好的时候五六十块。
非常累,比如干的比较多的活,是房屋装修方面的,主要就是把沙子水泥背到楼上,或者是按屋主的要求砸墙之类的。
张大爷干到61岁,实在干不动了,才歇下来,后来经人介绍,去了一家商场打更,虽然给的钱不多,但好在不累。
打更这个活张大爷干了六年,后来因为老伴身体不好,身边不能离开人照顾,才算真 正的闲下来。
但日子过的不是很宽裕,他的退休金不到2000块,老伴没有退休金,好在有自己的房子,这些年做工也攒了点钱,生活还是没问题。
再说张大爷的儿子张旭峰,他结婚后一年多也生了个女儿,比姐姐的女儿小了四个月,张大爷虽然心里不是太满意,但对待孙女还是十分喜爱的。
不过,这个孙女和张大爷的外孙女相比较,差距明显,外表、可爱程度、聪明劲都差很多。
但在张大爷的家里,这不重 要。
张大爷家里,Z厉害的是儿媳妇,就是这个孙女,和儿媳妇的说话刻薄异曲同工的是,孙女很咬尖(北方的方言,什么事都要满足她的意思)
这和张大爷的娇惯肯定有关系。
孙女和外孙女,张大爷分的很清楚,不论是过年的压岁钱,还是平时的亲疏远近,都差距明显,张大爷也不掩饰。
过年的压岁钱,张玉华的女儿得到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平时姥爷也基本不给外孙女花钱。
张玉华是很不开心的,自己结婚的时候,家里基本没管,弟弟结婚的时候,家里全力以赴,那时候她就憋了一肚子火。
现在对待孙辈的态度,也这么让人生气,她和父亲吵了几次,但没用,张大爷说了,我孙女姓张,外孙女不姓张。
气的张玉华平时很少带女儿回父母家了,眼不见为净。
张玉华孩子11岁的时候,他们夫妻双双下岗,生活一下子变得没有保障起来,这个时候她弟妹不但没怎么安慰,反而暗带嘲讽。
之所以这么刻薄,主要就是嫉妒,大姑姐的女儿既学习好,又漂亮,现在大姑姐家夫妻都下岗了,她没大笑庆祝就算克制了,反正她和张旭峰在钢厂上班,不担心下岗的问题。
但让弟媳妇没想到的是,下岗后的大姑姐家夫妻俩反而逆袭了。
张玉华的老公在失去工作后,拿出所有的积蓄开了一家装修公司,开始的时候,就是在装修大市场里租了一个小档口,随着装修市场的火热,慢慢做大,直至发展成一家当地很有名气的装修公司,家里的条件翻天覆地。
而张旭峰夫妻俩还是在上班,收守着那点工 资,这让弟媳妇心里十分不平衡,但除了口头上的嘲讽之外,也没能力找回面子。
他们两家的女儿也慢慢长大了,张玉华的女儿出落的越发 漂亮,学习成绩依旧十分突出,高中毕业那年,考取了北京那所人人向往的大学。
而张旭峰的女儿长大后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虽然也不丑,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厉害,说话尖酸,学习一般,姐姐是重 点高中毕业,她读的是普通高中,考的是本地一所专科学校。
两家都办了升 学宴,张玉华这边场面很大,她老公的生 意伙 伴都来了,随礼也很重。
张旭峰那边要显得寒酸许多,工友们的消费水平确实不高。
两家互相之间没随礼,算是抵消了,这是弟媳妇先提出来的。
不过,重 点是张大爷的做法,他给了孙女2万,给了外孙女1000。
张玉华气的都要断绝来往了,她本来的打算是,要是父亲也给自己女儿2万,她会暗中把这个钱返还给父亲。
张玉华生气是有道理的,母亲这些年看病,基本都是她花的钱,她可怜父母,父亲攒点钱不容易,母亲还没收入,自己家条件好,花点钱也没什么。
至于弟弟家不出钱,她也懒得攀比,母亲毕竟是自己的。
母亲走的时候,张玉华哭的撕心裂肺,因为对于父亲的一些做事方法,母亲是不赞成的,但母亲在家里说话不算。
母亲走的第 二年,张大爷住的平房拆 迁了,补偿了一套100多平的房 子,这时候儿媳说,要不就直接写张旭峰的名字吧,免得以后改名还得交钱。
张大爷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于是这个房子就落到了张旭峰的名下,但还是张大爷住着。
其实本来补偿不了100多平的,在儿媳妇的劝说下,张大爷交了差价,才要了这套房 子。
张玉华冷眼旁观,她本来也没想去争,她们家也不差那一套房子,但父亲一句都不和她提这件事,还是让她很伤心,尤其是母亲不在了,她对那个家基本没了留恋。
而随着张大爷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有了一些小毛病,虽然问题不大,但头疼脑热也经常有,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张玉华去照看,弟弟和弟媳妇很少管,理由是他们俩都得上班,张玉华全职在家时间多。
但问题是,他们俩不出力也就罢了,还从来不出钱。
张玉华依旧懒得去计较。
而张玉华的老公,这些年对于岳父的这些做法心里是很不满的,但考虑到妻子的感受,再加上家里也不差那点钱,他嘴上很少说出来,除了女儿上大学那件事之外。
当时张玉华的老公满脸怒容,又十分生不屑的和妻子说,你父亲就这么点格局了,他要是也给我们女儿2万,我都打算返还给他3万,现在省钱了。
又过了一年,张旭峰的房子动迁,他们一家搬回来和父亲一起住,
动迁的时候,他们交了差价,把原先63平的房子扩大到了90平,这个钱又是和张大爷要的,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把张大爷仅有的一点积蓄压榨空了。
但张大爷也不在意,反而很开心,毕竟是自己儿子,现在住一起了,也能享受天伦之乐。
张玉华更不愿意回去了,不愿意看到弟媳妇尖酸刻薄的面目。
让人没想到的是,张旭峰搬回去和父亲住了不到半年,他出了车祸,人当场就走了。
张大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巨 大悲痛可想而知。
,张旭峰的后事处理完没多久,儿媳妇突然提出,她要再婚,到时候再和张大爷住一起很不方便,要求张大爷搬出去住。
张旭峰走后,房子落到了儿媳妇的名下了。
儿媳妇说她没有赡养的义务,因为她老公不在了。
张大爷据理力争,说这个房子原本是我的,你现在让我搬出去,我能去哪里住?
但没用,儿媳妇的嘴像机关枪一样,各种刻薄的话说的张大爷毫无招架之力,孙女也不站在他这一边。
弟媳妇建议张大爷去女儿家住,说那可是你亲女儿,而且条件那么好,房子那么大。
还说,女儿上学不常回家住,她一个单身女人,和老公公住一起,很不方便。
没有办法,张大爷去和张玉华商量,能不能搬过去住,张玉华看着父亲面无表情的说,这些年你和你女婿的关系是什么样子,你心里不清楚吗,他会同意你搬过来?
张玉华拒绝了。
而儿媳妇这边做的很绝,她做饭不给张大爷带份,甚至不让他使用厨房。
张大爷没有办法,回村子里和弟弟哭诉,弟弟可怜哥哥,让自己儿子把一套闲置的小房子借给了大伯住,房子很小,但离市区很近。
而随着张大爷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的小毛病越来越多,需要经常吃药看病之类的,他那点退休金捉襟见肘,他去和儿媳妇要抚养费,儿媳妇不管,说你还有亲女儿呢。
张大爷又去了女儿家,这回张玉华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
张玉华说,你别看我住在这个大房子里,但我和你女婿已经离 婚了,摆到桌面上来说,我现在没有任何收入和财产,没有能力赡养你。
别管真假,离 婚证是真实的,她让张大爷去起 诉,到时候判决让她给多少抚养费,她都认可,反正以她没有收入的现状,也不会太多。
至于你儿媳妇那边,我不想管,也管不着。
写在后面:
作为老人,仅仅只是为了你自己晚年的幸福和安宁,你也要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家庭矛盾一个很大的起因,就是老人做事不公平。
孙女和外孙女同年结婚,老人给孙女8千,给外孙女8百,是让人难受,但太正常了。
我同事的父母都是过去的大户人家,后来退休了收入也是相当高。同事兄弟姐妹四个,正好两男两女,下一辈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两男两女,于是她的父母便有了一男孙一女孙,一男外孙一女外孙。
她的父母单独住,父母不需要钱,但生活中难免要跑个腿,生病陪护什么的。她父母也安排得挺明确跑腿全叫儿子,陪护全叫女儿。
过年最有意思,老俩口每年发压岁钱,分四个档次按男孙——女孙——男外孙——女外孙的顺序依次递减,当面点清从无例外,我们同事的女儿每次拿最低档次,又气又无奈。
能咋办呢?自己的爹妈,爹妈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自己爹妈有事,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
同事的父亲先故去了,姐姐和一个哥哥后来定居海外,她母亲去世前家里的古董字画基本给了她哥,房子给了她,她的女儿定居澳洲,她卖掉房子和女儿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