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愿被俘凌迟也纷歧_怪人怪事

平静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愿被俘凌迟也纷歧

怪人怪事 2023-05-04 19:40www.bnfh.cn怪人怪事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太平军悲歌悍将心存希望,血战到底,拒不投降,受凌迟而死。弹尽粮绝,无路可退,也能从容赴死,自尽而亡,可歌可泣。

一、林凤祥、李开芳心存希望,血战到底

对待太平军俘虏,清朝几乎都是凌迟,割千刀,很残酷。林凤祥、李开芳等十几位北伐军将领,都在燕京遭受凌迟,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首批被凌迟的将士。

太平天国早期,论作战勇猛程度,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当仁不让,他们是西王萧朝贵麾下悍将,充当前锋,所向披靡,令清军闻风丧胆。

1850年“耕牛事件”,林凤祥帮朋友照看耕牛,地主率十几人来索要。林凤祥二话不说,一人单挑十几人,将地主打跑。接着,地主增加人数,数十人包围林凤祥家,李凤祥主动出击,跟几个朋友杀出来,地主逃走。

第三次,地主纠集两百余人,林凤祥率二十几人在街道两边埋伏,将地主武装暴打一顿。可以说,林凤祥不但勇猛善战,还很有谋略,是大将之才,也难怪“天兄”萧朝贵赏识他。

1852年10月,萧朝贵率2千人奔袭长沙,中弹身亡。此时,长沙城内清军,以及前来增援的向荣、和春、江忠源部清兵,总计3万余人,局势对太平军不利。

林凤祥、李开芳临危不乱,一边组织太平军攻城,一边派人去郴州报信。区区2千太平军,既要攻城,又要阻止清军增援,压力可想而知。,林凤祥指挥得当,清军居然不敢轻易出击。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相继夺取武昌、南京、镇江、扬州,旋即授命率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攻取燕京。此次北伐,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林凤祥依然所向披靡。

半年时间不到,林凤祥、李开芳杀到了天津城下,咸丰皇帝惶恐不安,打算逃回东北,躲避太平军兵锋。可惜,太平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已经是强弩之末,获胜希望渺茫。

林凤祥、李开芳从天津城下撤退,僧格林沁、胜保率领6万兵马追击,也不敢轻易出战,而是采取围困战术。如果能果断撤退南下,林凤祥、李开芳即便损失惨重,也能保存骨干力量,但杨秀清遥控指挥,前线将领不能自作主张,坑死了这些兵马。

阜城、连镇、高唐、冯官屯,太平军相继退守这些要地,苦苦等待援军,然后继续北伐。林凤祥、李开芳撤兵,不是为了保命,是为了补充军力,继续执行杨秀清既定的“直取燕京”战略,错过了逃生时间。

冯官屯,区区400太平军防守,李开芳还能硬刚僧格林沁的2万清军,如果不是叛徒出卖,也不至于被俘虏。可以说,太平军心存希望,不轻易放弃北伐,才导致灾难。

林凤祥是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两个月后,李开芳等十几位将士被僧格林沁俘虏,押送到燕京凌迟。临死前,黄懿端还踹死两个刽子手,踢伤两人,也是够猛。

二、陈玉成、陈坤书前途渺茫,也要放手一搏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首义五王”时代结束,一批新生代崛起。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是代表,即便前途渺茫,他们也要放手一搏。

陈玉成,骁勇善战,还非常讲义气,朋友遇到困难,可以两肋插刀。1858年11月,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千精兵,悍将李续宾阵亡,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杀伤湘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三河大捷”后不久,太平军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太平天国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前途一片大好。,“山头主义”林立,诸侯王拥兵自重,太平天国在内耗中走向灭亡。

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陈玉成麾下精兵悍将损失殆尽,被迫退守庐州孤城。此时,湘军大举进攻安徽,李秀成又率兵东征,陈玉成想守住庐州,难于上青天。

前途渺茫,但陈玉成并未放弃,他在庐州分兵出击,一度远征到陕西、甘肃、汉中地区,招兵买马,试图东山再起。庐州受困,陈玉成率兵突围,想寻找苗沛霖合作,不幸落入叛徒之手,受凌迟而死。

陈坤书,李秀成麾下第一悍将,是开路先锋。1862年,陈坤书镇压苏州官绅反抗,李秀成迁怒,陈坤书惶恐不安,跑到常州镇守。

洪秀全为了分割李秀成权力,抓住这次机会,册封陈坤书为“护王”,率领常州兵马,作为领地。对此,李秀成非常不满,却也无可见奈何,他不想跟洪秀全闹翻。

安庆陷落后,曾国藩三路出兵,开辟天京、江苏、浙江三个战场。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进攻江苏,攻打李秀成的大本营。左宗棠“楚军”,攻打浙江的李世贤。曾国荃率“吉字营”,攻打南京。

东西两线作战,李秀成来回奔波,太平军疲惫不堪,“三江五湖”籍的太平军将领纷纷投降。1863年12月,谭绍光被郜永宽刺死,苏州陷落,4万太平军被淮军屠杀,无一幸存。

苏州陷落,常州危急,陈坤书据城死守,拒绝投降李鸿章。弹尽粮绝,淮军杀入城内,陈坤书率兵巷战,击杀敌军千余人,全身都是伤。街道失守后,陈坤书退入王府,垒砌石块,继续抵抗,力竭被俘虏,被凌迟处死。

三、石达开、李秀成到了绝路,还谋求东山再起

自古英雄出少年,石达开19岁就能统帅千军万马,战功赫赫。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意气用事,不甘心受洪秀全掣肘,率十万大军外出单干,独自创业。

单干后的石达开,判若两人,屡战屡败,没有赢得像样的胜利。,石达开并不服输,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想办法东山再起,继续抗清,精神可嘉。

1859年,宝庆之战惨败,石达开退守广西,回到老家。童容海、汪海洋等七十多位将领率20多位裹挟而来的“杂牌军”北上南京,投奔洪秀全,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

局势万分不利,石达开苦苦支撑,在赖裕新支持下,很快就拉起一支6万人的队伍,继续杀入四川。清军沿途封锁,围追堵截,太平军血战拼杀两年,终于进入四川,看到了一丝希望。

也许是上天不佑,石达开从云南分兵进入四川时,前锋大将赖裕新在山谷中滚木砸死,导致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孤立无援,陷入了绝境。如果赖裕新活着,北路大军增援大渡河,石达开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大渡河畔,洪水暴涨,太平军没有水师,石达开穷途末路。此时,石达开打算主动“请降”,希望骆秉章能赦免6千太平军将士,自己甘愿受凌迟。

骆秉章解除6千将士武装,其中2千精壮男子被杀,4千老弱遣返,石达开算是全军覆没了。两天后,赖裕新余部抵达大渡河,洪水退去,太平军从这里渡河北上,进入汉中,归顺陈得才。

忠王李秀成,与英王陈玉成并列,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安庆之战,陈玉成的精兵损失殆尽,长江上游注定守不住,为了延续太平天国,李秀成出兵东征江浙,开拓基地。

李秀成文武双全,能带兵打仗,也能治理一方。东征不到一年,李秀成就夺取了江浙地区,给太平天国注入活力,有续命两年多。没有李秀成的努力,太平天国熬不到1864年。

1861年,清朝联合欧洲列强,“借师助剿”,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从东线、西线发起进攻。1862年6月,陈玉成被俘虏,安徽基地全部丢失,李秀成的处境更加苦难。

局势不利,但李秀成并未放弃。李秀成在东线、西线之间来回奔波,与八旗、湘军、英法联军、洋枪队、淮军、楚军死磕,不轻易人数。天京之战后期,李秀成还剩下3千兵马,还主动出击,迎战10万湘军,勇气可嘉。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写下数万言《自述书》中。行文中,李秀成还希望曾国藩能承担起“大义”,与清朝抗争,却未能如愿。可以说,到了绝路,李秀成都不轻易放弃。

四、赖文光、谭体元一丝希望尚存,就不会放弃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虏,但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而出,太平天国尚有一丝希望。此时,各地太平军数量众多,还有几十万人,实力不容小觑。

1864年8月,幼天王被俘虏,押送到南昌凌迟,年仅16岁。12月,陈得才军团在湖北覆没,十几万“杂牌军”投降,陈得才服毒自尽。

没了幼天王,陈得才军也团覆没,太平军士气低迷,尤其是北方的将领,他们找不到一面“旗帜”,不知何去何从。,遵王赖文光并未放弃,他还剩下3千兵马,继续扛起抗清大清,纵横中原。

赖文光,洪秀全的堂妹夫,赖莲英的堂弟,骁勇善战。天京陷落后,赖文光从湖北突围而出,去两淮寻找“捻军”合作,与张宗禹、任化邦搞好关系,重新组建太平军,以“复国”为己任。

赖文光、任化邦重新组建的军队,史称“新太平军”或“新捻军”,以骑兵为作战力量,机动性、冲击力都很强悍。八旗马队、湘军、淮军都吃过亏,损失惨重。

1865年,张宗禹、任化邦、赖文光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设伏,全歼7千八旗马队,僧格林沁被打死,让清朝胆寒。僧格林沁,清朝满蒙阵营中少有的名将,这7千精兵,也是清朝的家底,此时被全歼,损失惨重。

僧格林沁败亡,八旗精兵所剩无几,曾国藩、李鸿章相继北上督师,湘军、淮军的势力延伸到中原。1868年,赖文光在扬州战败被俘,拒绝投降,受凌迟处死。

北方有赖文光,南方则是谭体元,与清军战斗到一刻。谭体元,广西“老兄弟”,作战意志坚定,曾追随石达开远征。1861年,谭体元从广西返回,重新投奔洪秀全,隶属李世贤麾下。

天京陷落后,李世贤节制南方太平军,但汪海洋不配合,还刺杀李世贤,夺取了他的兵马。1866年,汪海洋率兵坚守嘉应州,在一次战斗中被枪支击中,不治身亡,谭体元成为全军主帅。

谭体元不放弃突围打算,制定了严密计划,且亲自断后,掩护主力。可惜,叛徒黄十四出卖军情,左宗棠掌握太平军的行动路线,半路设下埋伏,谭体元以少击众,身受重伤,纵马跳入下山崖。

也许是战马充当缓冲,谭体元摔伤,却没有死,他躲在山林中。一个月后,谭体元认为清军早已撤退,便从山林里走出来,想去召集旧部,继续抗清。半路遇到叛徒黄少春,谭体元被俘虏,拒绝投降,凌迟处死。

五、曾立昌、陈得才陷入重围,自尽而亡

1854年,6万清军围攻扬州,曾立昌严加防守,屡次击败清军。不久,杨秀清派主力增援,曾立昌率4千将士突围,回到天京,保存了有生力量。

曾立昌突围后,杨秀清交个他一项任务率7千兵马增援北伐,救回林凤祥、李开芳。4月,曾立昌从浦口出兵,快速北上,从商丘渡过黄河,进入山东。

太平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与据守连镇的林凤祥距离只有两百里,只要加一把力,他们就能顺利会师。可惜,曾立昌缺乏谋略,非要去攻打临清,想夺取里面的物资,补给军粮。

临清是运河的枢纽,经济发达,曾立昌强攻十四天,破城而入。,清军早已焚烧粮食,城内一片火海,太平军一无所得,还损失了不少人马,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清军反包围,临清城内没有粮食,曾立昌血战突围。,许宗扬、陈仕保等将领不服从主帅命令,擅自行动,往南撤退,引起全军混乱。曾立昌战败,不愿被俘虏,也不想回京,他连人带马,直接跳进黄河。

陈得才,陈玉成麾下悍将,骁勇善战。1862年,陈玉成困守庐州,让陈得才率兵攻打河南、陕西、山西,去招兵买马,然后回来救援安徽。

陈得才离开没多久,陈玉成被俘虏,受凌迟而死,陈得才改隶李秀成,却独自领军,只是名义上的部下。陈得才、李秀成约定“2年后回京,解除京师之围。”

告别李秀成,陈得才继续西征,在汉中所向披靡,还招募了20万大军,虽说不是很精锐,但声势浩大。1864年初,陈得才恪守诺言,率兵南下,攻打湘军腹地湖北,试图迫使曾国藩撤兵。

陈得才在湖北进展较顺利,但天京战局进展,他转而率兵东征。陈得才还没出湖北,天京已经陷落,他还是继续东征,并未放弃希望。可惜,军心动摇,人心思变,十几万人纷纷投降,陈得才服毒自尽而亡。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答这位网友提出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

太平天国将领被俘惨遭凌迟,那是不得已的事儿,虽然有石达开、林凤祥等等硬汉宁死不屈,面对敌人的剐刑,钢牙咬碎,不吭一声,但这毕竟是少数啊。

大多数是吓哭、吓尿、吓昏、吓死过去的——史书就没必要一一记载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懦夫、胆小鬼,实际上,能自动自觉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清起义运动中去的绝大多数,都堪称时代的猛士,面对千刀万剐的剐刑,流露出怕痛惧死之色,乃是人之本性,并不能说明太多东西。

就因为史书里只记载了石达开、林凤祥等视死如归的硬汉、铁汉;而不记那些在死亡面前露出怯懦之色的普通将众,就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太平天国的将领宁愿被俘惨遭凌迟,很少选择自尽。

太平天国的将领被俘后,有没有人想过自尽的呢?

有,并且是绝大多数。

问题是,他们已经阶下囚,人为刀殂,他为鱼肉,还有选择死亡的自由吗?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太平天国中,与林凤祥齐名的人是谁?

对,李开芳。

李开芳与林凤祥奉命兴师北伐,最终都是被俘后押解北京就刑。

李开芳是条真汉子,义不肯降,知道到了北京不会有好果子吃,就寻思着自杀,身困笼车,双手被缚,怎么自杀法呢?

想来想去,唯有自杀一途。

于是,他在路上不进水米,面对槛送官员的屡次婉劝,均垂头不语,坚拒不食。

没有用,从茌平县冯官屯到北京,饿了七日七夜,愣是饿不死。

最终,奄奄一息的李开芳还是被刽子手一刀一刀切割而死。

其实,在李开芳部在冯官屯覆灭时,其部下将士有一百多人是自杀了的,只剩下他和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来不及自杀,被槛送北京而已。

与李开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槛送途中,黄懿端有讲有笑,吃饭吃肉,养精蓄锐,到了刑场,他被从笼车中提出时,突然连续踢飞脚,把敌人踹死两个,踹伤两个,扬眉吐气。

还有,1862年陈玉成兵败被俘前,曾派陈得才、蓝成春出征西北。

陈得才是陈玉成的叔父,在1864年回援天京途中,所部将官纷纷带领军队投降,他担心被俘后惨遭剐刑,服毒自杀了。

蓝成春也担心被俘后惨遭剐刑,早早率本部人马向僧格林沁投降,可惜最终还是被僧格林沁以“粤中老贼”之名,将之凌迟处死。

看到了吧?并不是人人向往凌迟罪名的,想提前自杀的大有人在;想跪地向敌投降的,也不在少数。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虽然有不少将领兵败被俘,真正投降的将领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清代,犯上作乱的人基本上都是要诛灭全族的,别说太平军的主要将领,就是一般的士兵,被捉住了都是难逃一死。所以就不难理解早期的太平军为什么几乎都是拖家带口的离开了金田,一路上发展的速度也很快。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太平军直到城池被攻破,完全没有胜算还要继续战斗到一刻。

所以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除了个别将领迫于无奈选择了投降,以及后期大势已去被清廷招降了一些将领之外,多数将领都是战斗到了一刻。

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离开太平天国之后,率领着自己的队伍转战各省,在大渡河岸边陷入了绝境。之所以选择了投降,并非是幻想着自己还能留下一条性命,更不可能指望着清廷对自己特赦。这并非他害怕死亡,不敢自尽,他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肯定是被凌迟处死,他选择了放弃抵抗是因为想要挽救手下的几千名弟兄,用自己的性命换取手下一条生路,这恰恰是石达开伟大人格的体现。

,石达开加入太平军,并不是因为贪图富贵,而是为了纯粹的反清。

关于石达开的出身,有人说他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家里非常有钱,也有人说他是书读诗书的地主出身,也有人说他是相对富裕的地主,尽管争议很大,也无法再去考证,他应该并非是单纯的贫困农民出身,至少是家境相对优越的富农。

所以石达开加入太平军,和洪秀全,杨秀清等人不同,他并非是家里活不下去了,整天想着杀死地主,自己成为新的地主,也并不是指望着统领千军万马,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石达开反清可以说是纯粹的反清,是基于对当时时局的不满,所以选择了反清。

,石达开并非没有机会避开的结局,他真的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义士。

在天京事变之中,石达开主张尽可能的减少杀戮,这是他的仁义的体现,而在返回天京之后遭到了天王的排挤和打压,他也没有选择弑君篡位,而是选择了离开天京。虽说他选择带兵出走,置太平天国的大义不顾并不正确,不过在当时他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离开太平天国之后,石达开并没有反水加入清军,也没有另立山头自立为王,他依旧以太平军的翼王自称,军队依旧对外声称是太平军,虽说这样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你对我不仁,我对你并非不义”的体现,即使是失败了,也失败的光明磊落。

,石达开在生命的时刻依旧展示出了伟岸的人格。

石达开之所以选择放弃了抵抗,去清军大营慷慨受死,完全是为了换回手下将士的生命,虽说这种想法是可笑的,他没有乔装打扮选择逃跑,也没有服毒自杀逃避的刑罚,这是他伟岸的所在。

据说石达开在被凌迟受刑的时候,毫无惧色,自始至终都没有发出痛苦的呻吟,在场围观的百姓与官员无不震惊,赞他为“奇男子”。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怪异网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有网友问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很多时候,不是想被俘凌迟,而是没有机会自杀。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林凤祥实际上已经自杀,没有成功,就被清军发现从地洞里抓出来。

林凤祥属于重伤以后被俘,被清军救治审讯以后就义。林凤祥在就义时,“刀所及处,眼光犹视之,终未尝出一声”,终年30岁。

而李开芳则是想诈降突围,结果被清军识破,直接被按倒在地。翼王石达开是要以自己的生命,换取部下上千人的生命,自愿走进清军大营,被杀。如果石达开已经自杀,又怎么拿自己的命换部下上千人的生命?,清军背信弃义,还是屠杀了翼王的部下。

英王陈玉成是被诱捕,苗沛霖设计诱捕了陈玉成,英王陈玉成根本没有自杀的机会,就突然被捕。被送往清军大营。陈玉成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陈玉成被擒记》说陈玉成,“貌极秀美,长不逾中人”。

忠王李秀成同样是在天京城破以后,在村里隐藏,被告发,遭到清军的突然抓捕,力竭被擒。太平天国也有很多自杀的将领,比如带领20万大军从西北回朝,救援天京事变的扶王陈得才,就是战败以后自杀身亡。就是天王洪秀全,也有是自杀的说法。

太平军早期名将罗大纲则是身负重伤,难以忍受,自杀身亡。太平军更多的将领是战死和内讧而死。就是在太平天国已经失去了天京,幼天王被捕的时候,汪海洋还暗杀了侍王李世贤吞并了他的部队。

,汪海洋本人在对清军包围圈发起自杀性冲锋的时候,也遭到密集弹雨射击,战死沙场。其实太平天国还有一个另类英雄,就是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哥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洪仁达,洪秀全的哥哥。

虽然这个人能力不行,贪财爱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是一个硬汉,在天京城破被俘以后,8月5日被清军凌迟处死,也是毫无惧色,一直呼喊着天父天兄的名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