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军为什么忽然就打不外曾国荃了?_怪人怪事

平静军为什么忽然就打不外曾国荃了?

怪人怪事 2023-05-04 19:40www.bnfh.cn怪人怪事

太平军为什么突然就打不过曾国荃了?

曾国荃能力一般,远不如陈玉成、李秀成,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

一、太平军战略失误,装备落后

1858年,三河之战、桐城之战,陈玉成、李秀成全歼湘军精锐8000余人,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1860年,陈玉成、李秀成联手,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八旗、绿营阵亡一万余人,被咸丰誉为“江南长城”的张国梁落水而亡。

浦口之战、三河之战、桐城之战、天京解围战,太平军都打得很精彩,让清军闻风丧胆。,太平天国犯下了战略错误,以及本身装备落后,最终栽在了曾国荃手里。

1860年摧毁“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的“老难题”出现了究竟是东征江浙夺取赋税地区,还是全力与湘军争夺长江上游,成为争论焦点。

陈玉成建议西征上游,保卫安庆,消灭湘军主力。安庆是陈玉成的大本营,也是拱卫天京的门户,陈玉成势必要保护,李秀成则正好相反。

李秀成则认为,长江上游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资源,且湘军水师优势明显,根本就打不赢。想要重振太平天国,必须夺取江浙,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撑,组建近代化军队,方能消灭湘军。

从战略眼光角度考虑,李秀成甩开陈玉成几条街。原因很简单,太平军装备太落后,且没有强大的水师,要想跟湘军在上游决战,谈何容易?

胡林翼重组后的湘军,以“龟壳战术”进行“围点打援”,依靠强大水师力量掌握长江控制权,凭借清朝的国力,耗死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战略要地,全部在长江沿岸,而太平军又没有水师,拿什么来跟湘军决战呢?杨秀清时代,以“民船”为基础的太平军水师,已经被湘军消灭干净。

如果决战获胜,能一举灭了湘军,杨秀清为何不去做?太平军不怕野外决战,不怕正面硬拼,而是怕“围点打援”,没办法拼消耗。湘军躲在营垒里面,吃着从各地运来的粮食,还有丰厚的饷银,太平军只有“饥肠辘辘”,这仗怎么打?

武昌陷落、九江陷落、湖口陷落,湘军都是拼消耗,太平军不是战败而亡,而是被饿死,最终城池陷落。可以说,如果全力保卫安庆,结果跟武昌、九江、湖口没啥区别,李秀成自然不愿意这么做。

没有水师,火器装备也不足,拿着一堆土炮去打湘军水师、攻打坚固营垒,岂不是找死吗?为了扭转局势,李秀成需要东征江浙,既能增强经济实力,又可以与列强直接联系,从而组建一支近代化军队,力压湘军。

陈玉成、李秀成争论不休,结果是分道扬镳。陈玉成回去救援安庆,李秀成不配合,而是锐意经营江浙,太平军继续两线作战,首尾不能相顾。结果,陈玉成搞不定湘军,安庆陷落,所部精锐损失殆尽;李秀成东征受阻,没能拿下上海,给了清朝与列强勾结的时间。

二、曾国荃背后资源雄厚,拼消耗获胜

从带兵打仗角度看,陈玉成、李秀成可以甩开曾国荃几条街。如果不依靠背后的资源,自己招兵、练兵,然后决战,曾国荃毫无招架之力。要知道,曾国藩和胡林翼眼中的陈玉成、李秀成,是“千年未有的强悍贼寇”。

湘军阵营中,曾国荃出道最晚,却是成绩最好,原因何在?曾国藩不惜得罪湘军将领,全力栽培弟弟,给他雄厚的资源,这是他能成名的关键。即便如此,曾国荃的成就以及影响力,也不如李鸿章、左宗棠。

曾国荃带兵打仗,始于吉安之战,故而所部叫“吉字营”。吉安之战,曾国荃表现十分抢眼,不是因为作战勇猛,谋略过人,而是喜欢挖掘壕沟,修筑坚固的堡垒,坚守不退,为清军反击赢得时间。

1858年11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所部数千人殒命,曾国荃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此时,鲍超、多隆阿的名气、能力、影响力,都强于曾国荃,他们是胡林翼的绝对嫡系,但曾国荃却幸运的成为主角。

胡林翼身体不好,他不想争夺战功,也为了跟曾国藩搞好关系,便让鲍超、多隆阿、李续宜等亲信做出“牺牲”,为曾国荃服务。安庆之战,胡林翼是实际策划人,但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摘取桃子。

安庆城下的“围点打援”,曾国荃负责“围城”,他挖掘两道壕沟,躲在营垒里面监督安庆。负责“打援”的是多隆阿、鲍超、李续宜,他们任务最重,压力最大,风险也最高,但收益最小。

多隆阿、鲍超、李续宜跟陈玉成军团血战,阻止太平军靠近城池,保护曾国荃的人身安全,掩护“吉字营”攻城。彭玉麟、杨载福率领水师运输物资,确保曾国荃不饿死,并截断太平军粮食运输线,困死城内太平军。

安庆陷落后,曾国荃率先冲入城内,劫掠财物的,还立下“首功”。鲍超、多隆阿、李续宜则没啥机会,战功不显赫,也没得到好处,朝廷论功行赏时也位于曾国荃之下,非常憋屈。如此,安庆之战后,多隆阿怨恨曾氏兄弟,不再配合作战。

1860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务,曾国荃背后的资源更加雄厚。例如,雨花台之战时,若非李鸿章、左宗棠在江浙牵制李秀成的主力,曾国荃就算有“九条命”,也会被太平军打死。

雨花台之战,为何忠王李秀成不敢死磕到底?江浙不稳定,底气不足,时间也不够。湘军损失惨重,士兵厌战情绪浓厚,为何曾国荃能熬下来?李鸿章把江苏的银两运送过来,湘军顿时焕发活力。

三、列强干涉,湘军时来运转,太平天国被联合绞杀

曾国荃背后资源雄厚,即便能力一般,也能死磕太平军,跟陈玉成、李秀成熬下去。,清朝与列强勾结,联合起来绞杀太平天国,曾国荃可谓是运气爆棚。

1860年,清朝与列强签署条约,出卖权益,换取支持。清朝许诺给列强的通商口岸,几乎都在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列强想把纸面上的协议付诸实践,就必须帮助清朝打太平天国,否则没戏。

客观看待,太平天国虽然愚昧、落后,但非常有气节,反对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也不会出卖权益,而是倡导平等往来。起初,列强想支持太平天国,但洪秀全不愿意当“国贼”,坚决捍卫权益,双方才撕破脸,兵戎相见。

列强支持,对曾国荃而言绝对是幸运的大事情。曾国荃能专心攻打南京,还得到众多火器,都是得益于列强的支持。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书》中所言“李鸿章的军队很一般,如果没有洋鬼子帮忙,可以轻易收拾他们。”

列强支持,淮军装备大量的“开花大炮”,横扫江浙各地,也拖住了李秀成军团的主力。如此,曾国荃才能一心一意攻打南京,不用考虑其他战场的情况;李秀成则一边增援天京,一边忧心江浙战局,心不在焉。

之前的安庆之战,也是列强支持,曾国荃才能享受胜利果实。陈玉成、李秀成商议西征安庆之前,太平军已经进行第一次东征,并打到上海郊外。此时,列强组建武装,支持清军,阻止太平军进入上海,双方打得很激烈。

李秀成想集中兵力拿下上海,陈玉成则希望救援安庆,导致太平军分兵,力量被削弱。李秀成担心列强反杀,这也是他不愿意西征武昌,配合陈玉成解救安庆的重要原因。

如果没有列强支持,陈玉成、李秀成消灭江浙清军后,依靠雄厚的资源与湘军在上游死磕,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列强的存在,让太平军多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是太平天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曾国荃能打赢陈玉成、李秀成,不是本身能力有多强,而是背后可以依靠的资源太雄厚。陈玉成、李秀成的劲敌是清朝、曾国藩、胡林翼、列强,而不是“九帅”曾国荃。如果单打独斗,没有人帮忙,曾国荃不如陈玉成、李秀成。

1865年,僧格林沁败亡高楼寨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负责剿灭“捻军”,成就并不大,还经常被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牵着鼻子走。原因何在?曾国荃赖以成名的“龟壳战术”,不适应战局需要,“捻军”来去如风,飘忽不定,很难捕捉到主力。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为什么1860年以后太平军就打不过清军了呢?不管是湘军还是淮军,都打不过。

原因很简单,因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和英法缔结了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英法正式倒向清廷,不再与太平军合作。湘军淮军开始全面装备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包括恩菲尔德M1853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前膛炮等等,装备上碾压太平军。而且有大量英法军官直接参与训练和指挥作战。

曾国藩的作战思路也不再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步兵冲锋,而是挖战壕,围困,用进口武器打太平军。所谓打呆仗,结硬寨,就是一圈圈的战壕和工事彻底歼灭太平军。




不是太平军战力变低,而是战略上输给了毒辣的老狐狸曾国藩。

战术上的成功终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败。

1860年5月,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然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就开会讨论下一步战略方向,李世贤认为下一步应该南下,攻浙江、福建,洪仁玕、李秀成主张东征,攻长江下游,陈玉成则主张救援安徽。

,洪秀全决定东征!

江南大营已摧毁,再无大的障碍,长江下游苏州常州都是繁华富庶之地,此时不抢更待何时?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1860年5月15日,太平天国主力大举东征,仅用一个半月,就席卷除上海外的长江下游城市。江南富庶地,不要太快乐。东征主帅李秀成攻占苏州后,建造了豪华府邸忠王府,把拙政园作为忠王府后院。

,这时曾国藩那边是个什么情况呢?

江北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攻破后,整个江南地区已经没有大清朝廷直接指挥的大规模主力军了。

正值太平军大举东征,抢劫江南富庶地之时,咸丰皇帝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要求曾剃头立即率军到增援苏州抵挡太平军。

,曾国藩这次没有搭理咸丰的命令,现在大清江山就靠他了,他不甩咸丰,咸丰也拿他没办法。

曾国藩翻遍史书,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战略逻辑

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

就是说,自古平定江南,必须占据上游的战略优势,顺流而下,才能成功。

太平军虽然东征西讨到处打,并没有影响到曾国藩的战略,曾国藩就是“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就是闷头沿着长江一线硬着头皮往前推。

1860年当时,湘军已攻克武昌,下一步就是安庆。

安庆是天京之西面屏障,安庆失守则天京无险可守。

太平天国的命门就在安庆!

安庆是命门

对这一点的认识曾国藩无比清晰。陈玉成也意识到了,所以建议太平军优先增援安徽。

洪秀全,却没有想那么深远,作出了主力东征的决策。

所以,趁着当时太平军西线空虚之际,曾国藩率领湘军大举进攻安徽,连陷太湖、潜山,石牌,枞阳,拔掉拱卫安庆的四个屏障,并包围安庆。

安庆,是拱卫天京的屏障和粮草供应地。经过多年经营,太平天国也已经将安庆打造成了一个巨型的军事堡垒。攻克安庆并不容易。

曾国藩的战略就是,包围安庆后,开始围点打援。

湘军搞的这次围点打援,充满了“结硬寨,打呆仗”的特色。

湘军全体动员,在安庆城外疯狂挖掘壕沟,围着整个安庆挖了两道深壕,内壕用来围困安庆,外壕用来阻挡太平军的援军。湘军水师在江面上封锁安庆。

曾国藩在战术上是个渣渣,但在战略上绝对是顶级的。

面对这一危局,陈玉成实施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绕路攻击武昌,以解安庆之危。1861年初,陈玉成连下数城直逼武昌城,当时武昌兵力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湖北巡抚胡林翼当时正在太湖作战,甚至急的吐血,请求曾国藩从安庆回师救援武昌。

,曾国藩丝毫不为所动,死死围住安庆。宁愿武昌失守,也不回头救援。

曾国藩判断即使武昌失守,也会很快收复,安庆一旦撤围,机会就再难得到。曾国藩给曾国荃写信说

“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曾国藩老狐狸就是不上当。

陈玉成没能调动敌人,反而白跑一趟,实在没办法,他不得不紧急回师援救安庆。无论太平军怎么冲锋,却怎么也冲不破曾国荃铁桶一般的“硬寨”。

全军挖壕沟将安庆围成铁桶,围点打援

太平军擅长运动战,安庆周边挖了无数壕沟,到处构筑营垒。惨烈的壕沟攻防战让太平军损失惨重。而安庆的外围更有猛将多隆阿和鲍超,号称“多龙鲍虎”,不断打击太平军援军。

到1861年9月,安庆城终于被湘军攻破,陈玉成只能无奈撤退。

安庆不仅是太平天国的西部屏障,也是重要的粮草基地。安庆失守后,太平军再也没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也从此注定了覆灭的命运。。

也难怪大战略家毛主席都对曾国藩的战略表示了赞赏“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因为太平军自废武功了。

太平军强盛的时候,无论是江南大营、江北大营还是曾国藩,李鸿章拉起的地方团练都被太平军按在地上疯狂的摩擦。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战死,曾国藩也两次被打的要自杀,李鸿章更是被揍得灰头土脸,在老家都混不下去了,才去投奔的曾国藩。

一切的转折点都是天京事变开始的。

天京事变其实也简单,就是太平天国在政治领袖洪秀全和军事领袖杨秀清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后天国老二杨秀清志得意满,骄傲自大了,想要过一把老大的瘾,但老大洪秀全不同意,然后老大,老二就掐起来了,下面的人纷纷选边站队,相互攻杀,死伤惨重,天国四大天王一下子死了三个。

因为洪秀全是政治领袖,只会传教,不会打仗,所以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一下子在军事上变的群龙无首。虽然后期洪秀全也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但其能力不可和杨秀清同日而语,况且陈,李二人还不和,打仗都是各大各的,天国从此再也无力回天。

曾国藩,曾国荃面对这样走下坡路的太平军,再加上江南大营覆灭后,清朝国家财政对湘军的全力支持,湘军想不打胜都难。




说明你没有完整了解,只是一鳞半爪。

,得分军。

那时太平军的对面,不是一伙人,而是起码有三伙,朝廷制式军-绿营八旗,基本一直不经打;蒙古军,也就那么回事;南方军-江忠源、曾国藩、胡林翼等,这是太平军的真正对手与苦手。

这三伙人,利益诉求、对清廷的态度等等,完全不一样,不应该放在一块说。第一伙就是躺平,不躺平的大家都叫他奋斗逼,没有好下场;第二伙是清廷的仰仗,但就一个字-莽;第三伙才是真正做事的人,也是真正考虑中国前途的人,中国后来的历史走向,基本掌握在这伙人手里!

所以打李续宾,与破江南江北东征,不能放在一块说。三河之战,陈李联手,加上捻军,只为对付李续宾一支偏师,可以说太平军主力尽出,伤亡比南方军还大;南方军虽败,但并不伤筋动骨。与罗泽南死于武昌、江忠源死于安徽没什么两样。

而破江南江北东征,且不说战略上是失策的,打得都是些摆烂之人,有何可炫耀?说难听点,消灭绿营主力,是给清廷压力;清除苏抚浙抚,是给南方军腾位置。曾国藩听说清军大败后,幕僚纷纷为之贺,就是这个原因。

,得分人。

南方军中,有的屡战屡败,比如曾国藩,靖港、湖口,两度跳水;有的大胜大败,比如江忠源、罗泽南、李续宾;有的则一直在赢,比如左宗棠、骆秉章、李鸿章。。。你说的曾国荃也在列。

所以,不存在你所谓突然打不过一说,李续宾之前打九江也是非常出色的;江忠源虽然也是兵败身死,但蓑衣渡一战,还是以少胜多,打得初出茅庐的太平军闻风丧胆。

从一开始,南方军与太平军就有来有回,只不过当时主要是绿营作对手,清廷对南方军限制多于信用,南方军不显山不露水罢了。之后绿营兵败如山倒,南方军正式起来后,曾国藩靖港投水之时,罗泽南塔齐布却正是大捷之日!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退出历史舞台,南方军更加成长成熟起来了,摆脱清廷的掣肘也更加得心应手,能打的越来越多,比如李续宜、鲍超也成长起来,左李就更不用说了;而太平军则是将帅凋零,不能看了,都是自作孽。

其实曾国荃真没什么,是曾国藩卡住职场位置,用力保着他的连胜罢了,当时其他南方军诸路战场纷纷连胜,战略态势已经扭转,太平军败势已成,谁来都一样。

鲍超多隆阿就对曾国荃的抢功就颇有意见;李鸿章更是委曲求全,不得不给曾个面子上的好看罢了。那一段看问题别盯着湘军,湘军有大概念小概念之分,有时可能混淆。我以为还是以南方军或者湘军联盟称之比较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bnfh.cn 怪异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